close

時間管理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之前有借過便利貼工作術,遇到事情要先歸納整理,在生活及工作上有小小的改善,讓部分例行公事步上軌道,學會歸納整理後的下一個問題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常常排好要做的事情,遇到突發狀況或是拖延而無法執行,接下來是該直接跳過原本沒辦法做到的事情照表定直接進行下一件事,或者全部順延,這個問題實在困擾,上網也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跑出了這本書名,那麼就來瞧瞧是否能解決我的問題。

如果想解決工作上的時間管理,不建議閱讀,我在開頭的章節看到如何解決拖延產生的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時間變少,作者給出的辦法是在零碎時間進行產出,充分讓現有時間發揮更多價值,上班的時間就那樣,除了中午吃飯時間外,沒有其他零碎時間,除非要用到私人時間,我不想在上班以外的時間還在處理上班的事,這個答案無法解決我的問題;第二個問題為保持文章產量,文章品質下滑,解決方法是重質不重量,慢慢寫把文章寫好再發佈,我的工作不是像作者是自由業,我們的東西就是得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不是你寫到高興再交出來。
以上是初步翻閱這本書的感想,既然借了就還是把它讀完,列一下認同或實用的部分,雖然我最想處理的是工作上的時間管理,但人生的時間管理也是可以參考。

我的目標常常不是我的目標?vs反直覺目標法
有時候,其實只需要問出自己真正的目標,那麼目標無法開始做?沒時間做?充滿挫折?需要逼自己做?等等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每天晚上上健身房運動的目標一直做不到,這是透過不斷反問,去確認自己真正的想要可能是什麼:想要參加馬拉松?想要獲得健美身材?想要讓自己白天的體力精神更好?事實上,透過不斷反問,最後往往會發現,自己原本的目標通常不是真正的目標,就像上面的例子,沒有一種想要是一定每天上健身房才能達成,後來找到了「想要讓自己白天的體力精神更好」的具體想要,擬定了新的計畫,每天多睡一個小時、三餐飲食正常、上下學時採用走路騎單車的運動方式。這個道理不只適用在個人目標,在職場上老闆給我們的目標往往也需要找出背後真正的想要。

列出完美計畫為什麼做不到?vs不完美計畫法
先列出目標,再列出目前遇到的阻礙,列出需要做的改變,先去解決問題,然後再想下一步計畫。

事情為什麼永遠不照計畫vs衝刺目標法
雖然報名英文補習班,但每一次都找藉口不去上,該怎麼辦?如果試試看其他可能的方法,是不是就能隨時都衝刺一點點目標進度了?
有時候時間管理的問題在於計畫設計得太理想化,別忘了給自己的目標計畫一點彈性,兩個簡單的主要步驟就是
專注在真正可以完成的下一個成果
規劃可以達到成果的各種可能方法
不要想等到好幾個月後,計畫完成才確認成果。
這個小章節題目也是我的困擾,常常計畫好今天要幹嘛,總是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原本期望能有什麼好方法,結果...不懂這個問題的解決答案怎麼會跟前面一樣,前面沒時間去健身房後來也是找了替代方案,難道我今天預計要做什麼工作被沒預約的客人打擾後,原本預計要做的工作會有替代方案嗎?感覺報名英文補習班卻不去上不是不照計畫,而是訂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目標,跟我的情形不太一樣。

年度目標為什麼不會開始vs目標實現化清單
目標實現化清單
1.腦中想法
2.要達成的具體願景
3.可能要解決的問題與改變
4.設定下一階段成果
5.達到階段成果的可能方法

找不到目標怎麼辦vs問題成果法
我們往往不覺得自己的小問題可以當作目標,但那其實我們還沒有真正去拆解問題,把問題變成目標。
我沒這個困擾,我想做的事情很多,目標很多

想做的目標太多vs專準選擇法
育兒目標
願景:把寶寶顧好
問題:我還是新手媽媽
經營賣場目標
願景:找到個人成就,賺取零用錢
問題:要販賣什麼東西?我熟悉什麼產品?
寫部落格目標
願景:想要透過持續分享獲得個人成就
問題:目前自己最有心得的事情是什麼?
閱讀學習目標
願景:個人成長與放鬆時間
問題:現在讀什麼書可以兼顧成長與樂趣
這是很多個目標,還是其實可以整合成一個互通的大目標呢?
育兒目標
下一個階段成果:製作各種小孩吃得開心有營養的副食品
經營賣場目標
下一個階段成果:販售各種副食品器材團購
寫部落格目標
下一個階段成果:分享自己的副食品食譜
閱讀學習目標
下一個階段成果:閱讀寶寶副食品宇營養相關書籍
目標現實化表單的拆解,可以讓我們串通不同的目標與願景,在下一個階段成果處,把他們連結起來!

愈重要的事情愈會拖延vs成果鼓勵法
真正有效的鼓勵,其實是證明自己現階段可以完成一些成果,這些真正完成的成果,才是自己繼續推進重要目標的有效刺激。
要克服拖延,我們還要讓階段性成果和我有關,建立內在驅動力。例如老婆外加給我籌備拍攝婚紗的任務,但對於這個婚紗相本卻沒什麼特別的認同,後來攝影場地改成重要約會回憶地點,在結婚之前,回憶重要約會時光。

困難的任務就是會拖延?vs拆解下一步行動
當我們面對一個困難的任務。這時候克服拖延的技巧就是為他設計「立即可行的下一步行動」
回推法:困難步驟之前一定有簡單步驟
切割法:困難成果可以是簡單成果的組合
替代法:困難任務不會只有一種實習方法
任務:每天需要運動
替代行動:5點起床到田徑場晨跑 5點30起床到社區公園慢跑 6點起床在社群走廊快走 早上沒時間,晚上在家用運動App健身
這個章節應該就是整本書中我最想了解的章節,之前在不加班的便利貼工作術中有學到擬定計畫需要有時間表,這部分跟切割法類似,而切割法又跟回推法類似,這個部分我算是已知的,替代法應該是整本書裡面我最想學的內容,作者舉例運動,當計畫延宕確實應該要有B計劃C計劃,但如果我就是工作內容比如案件要轉出去,感覺沒什麼可以替代的方案,也許只能像不加班的便利貼工作術作者一樣把事情排鬆一點,才能多點彈性應付突如其來的事件。

為什麼列出待辦清單更拖延?vs子彈行動清單
用養成閱讀習慣為例,完整示範一次拆解
目標是什麼:具體有價值的願景
用閱讀來幫助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
階段性成果:現階段可完成、跟我有關
讀正向教養的書,並每周和老婆討論
回推法:困難步驟之前一定有簡單步驟
搜尋一下正向教養推薦書單
買一本正向教養的書
和老婆約定討論的時間
切割法:困難成果可以是簡單成果的組合
讀完正向教養的「錯誤目的表」
讀完「鼓勵法」
寫完「贏得孩子合作」筆記
替代法:困難任務不會只有一種實現方法
每天回家抽空閱讀書籍
選擇電子書,利用通勤空檔閱讀
選擇一個可以朗讀電子書的工具
每天開車路上和老婆一起聽電子書

不會拆解行動清單怎麼辦?vs行動日誌法
如果直接針對任務,規劃出下一步行動清單做不到。那就試試看:「不要事先規劃」,而是用「過程中紀錄」的方式,來完成你第一次的行動拆解清單。
這個方法我做過,之前用不加班的便利貼工作術擬定計畫訂時間表時,開始會想之前做這個計畫的工作內容跟步驟有哪些,再按之前的步驟來訂計畫表。

為什麼最後事情都卡在一起vs進攻行事曆
假設現在我有一個10點30分必須參加的會議,我們一定會把10點30分的會議安排在行事曆上,這時候如果行事曆10點30分發出提醒,告訴我們該去開會,我們一定會遲到。所以,我們可能會估算公司到會議現場的時間,或許是30分鐘,那我們如果設定一個提前30分鐘的10點提醒,你覺得這樣會不會遲到?稍有時間管理概念的人,都知道這樣也非常容易遲到,因為10點提醒一到,我們可能還沒準備好可以立即出發的會議資料,我們可能前一個工作做到一半需要收尾。我們必須把這樣的準備時間預留下來。所以我們可能設定一個9點30分的提醒。
我就是會設定剛好的人,常常會忘記空出準備時間或緩衝時間。這個章節還有提到重要緊急四象限,不加班的便利貼工作術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這邊就先跳過,這邊有個跟便利貼工作術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進攻行事曆,便利貼工作術的行事曆不是連續的,譬如一個案件可能禮拜一做鑑價表禮拜四完成系統基本資料,那禮拜二跟禮拜三的行事曆就不會出現任何東西,當然禮拜一過完,做鑑價表這件事就會出現在禮拜二的行事曆,可是這樣好像就沒辦法直接看出星期二跟星期三其實已經排了一項工作要完成,進攻行事曆是一條狀出現,也就是做鑑價表這件事是出現在禮拜一到禮拜三的行事曆中呈現條狀,這的確是我可以改進的地方。

當時間不知不覺流逝怎麼辦?vs神聖時間
保留時間給有價值的事,從要規劃好幾個月的進攻行事曆,落實到每一天要預留多少時間,給自己人生重要目標。作者稱呼這個方法為神聖時間。
其實我還不知道哪些是有價值的事,需要保留時間的,作者舉例小說家村上春樹跟哲學家康德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在寫作,作者自己則是把時間保留給寫部落格文章,那是因為那些是他們的本業,但因為他們是自由業,本就該保留時間,如果我是學生,我知道我要保留時間給讀書,而我的工作已經在上班時間做了,我不知道要保留時間給誰,若說是興趣,那我的興趣廣泛實在難已抉擇。

我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時間?vs效率數據化
第一個方法:把工作量化成步驟
我們前面第三章節講到子彈行動清單,拆解行動清單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相對不容易拖延,其實拆解成行動清單,還有一個好處,那就可以把這一個任務量化。
第二個方法:用一個計時器精算
實際算算看,自然就知道。
這時候,我們就有兩個角度來進一步的優化他。
第一個角度是我後面會提到的,繼續改進我的流程,讓我需要花費的時間變得更少。
第二個角度,則是當我要開始排進攻行事曆,或者每天的神聖時間,我會知道到底該預留多少時間才夠。

累了、卡關、壓力大時怎麼辦?vs積極休息法
累了不一定要休息,其實大腦還很活躍,只是在一件事上疲勞了,所以可以切換不同的工作,尤其可以切換不同的思考主題,其實是對大腦更好的積極休息。
有時候是生理上需要休息,那麼最後能夠好好去睡一覺,但更多時候感覺累了,其實是精神上需要保持新的熱情跟刺激,可以進行一個有點強度的跑步騎車運動,或者完整的看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工作常常被打斷怎麼辦?vs「快速心流」
所謂「心流」,意思是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專注在事情本身。這時候意識會進入一個最有秩序、最有效率的狀態。
我們應該要把工作方式設計成「可以被打斷」的工作流程,就是讓工作本身拆解成行動清單。每一個行動都是在完成一個屬於任務的小小階段性成果。這樣的進度追蹤更加明確具體。

臨時雜事太多打亂計畫?vs金字塔收集箱
我們應該如何整理每天工作生活中,雪片般飛來的各式各樣雜事呢?建立一個金字塔收集箱,把收集箱分成三大類:
•目標金字塔收集箱
•一定要做雜事收集箱
•其他雜事收集箱
每一次雜事出現的時候,先不要馬上去做,想想他可以放進目前目標的哪一個流程當中
也確實會有一些額外的雜事,沒辦法放棄,但也無法放入目前的目標金字塔中,那就把它放進另外一個「一定要做雜事收集箱」。例如主管非常強烈要求的一個公司新任務,例如家人朋友非常強烈期待而我也想要回應期待的某件事。那麼我們還剩下一種雜事,這件雜事沒有非做不可的理由,而且也沒辦法放進目前已經建立的目標金字塔中。這就是真正額外的雜事,千萬不要立刻去做。

每天很忙卻總感覺瞎忙vs三層待辦清單法
幫助我們設計出一個讓自己不會感覺瞎忙的每日清單,稱呼他為三層清單待辦法
建議一般的待辦清單上,不用預先安排要做什麼事情的時間,除非那件事情是有特定時間的會議或活動。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優先緩急的順序,更有可能是知道需要優先排序,但覺得每個事情都非常重要,最後也就變成跟沒有排序一樣。
每日待辦清單,分成3個層級
•第一層:自我實現
•第二層:進度推進
•第三層:雜事處理
第一層自我實現,通常這類目標沒辦法安排在進攻行事曆上面。因為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但如果不行動,這個個人目標就永遠無法往前推進。這樣的目標透過實現化、子彈行動清單拆解後,把下一步行動放入每日待辦清單。數量只要一個行動就好,讓每一天的待辦清單都有一個行動,真正屬於自我實現的目標,如果可以完成,會為自己今天帶來最大的滿足與成就感。
第二層進度推進層,對照前面提到的進攻行事曆,數量最多就4、5個行動,不用擔心事情列很少,一不小心把它做完,大可以再回到目標金字塔,去挑出目標的下一步行動繼續做。
第三層雜事處理層,先不要預先列事情,除了可以先放入目標金字塔的雜事,還有「一定要做的額外雜事」。
如何操作這份待辦清單呢?首先,既然是預先的選擇,所以最好能夠在每一天的早晨,或者前一天的晚上先選擇好,甚至可以把這個選擇的時間再提前到每個禮拜天晚上,去安排接下來一整個禮拜,每一天的三層待辦清單。
因為我們前面已經建立好了「目標拆解系統」
•先有目標拆解系統
  •再有階段成果的子彈行動清單
    •有計算進攻行事曆
      •挑選下個禮拜的每日行動

零碎時間如何有效利用?vs子彈情境法
如果可以找到一個方法,讓原本早上那個開會前的15分鐘、吃午餐前30分鐘,都能夠推進報帳行政任務,問題就是,為什麼這樣的零碎時間,我們會覺得沒辦法利用?關鍵原因就是沒有拆解出子彈行動清單,如果懂得切割行動,其實很多任務都可以在零碎時間裡繼續往前推進。
另一種情況是零碎時間常常是看起來不適合工作的情境。例如正在通勤的路上,看起來好像不太適合工作,或者好像無法處理什麼重要的任務,還記得前面提到子彈行動清單的替代法,通勤的時候很適合拿出大綱,在手機筆記上進行簡單修改,或許這時候很適合動腦,快速把腦袋中想法用關鍵字列出來。

每天寫反省日記有效嗎?vs KPT覆盤
K(Keep):問自己這一次的目標拆解與行動清單,有哪些下次可以直接照著執行?
P(Problem):問自己這一次犯了什麼錯,遇到什麼問題?
T(Try):下一次如何修改目標拆解、行動清單來解決問題、避免犯錯。
兩個步驟就能做好覆盤
第一個步驟,執行的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產生任何經驗,當下就放進目標金字塔整理系統當中。第二個步驟,當專案任務完成後,在原本已經拆解好的行動清單上調整即可。

最後的效率瓶頸在哪裡?vs不浪費法則
作者第一個提到目標的浪費,因為目標太多都沒完成,但我想做的事情就很多啊!頂多就是分一下重要性吧!
第二個是思考的浪費,花點時間理清自己的思緒是很重要的,之前上班的時候,因為事情很多,總是一來就開始劈頭做事,常常那一天就是花上全部的心力做出那件事,其他事情一律先放旁邊,明天又有明天想做的事,其他事情繼續放,搞得最後一堆事情沒做一團糟,為了兼顧所有事情,決定在早上開始做事前先想清楚今天要做什麼事情,排出先後順序
第三個是不確定的浪費跟第二個很類似,如果不把大腦裡的想法理清楚,會花很多時間在猶豫上面。
第四個是重複的浪費跟前面的一樣,頭腦不清楚就會做到重複的事情。
第五個是等待的浪費,某件事卡關後,沒安排好其他事就不知道要做什麼。其實都大同小異

沒做過的事情如何目標管理?vs敏捷計畫法
沒做過的事情沒辦法拆解到底,但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往下,作者有提到可以參考前面的,目標實現化清單來達成階段性成果,畢竟整個人生都是沒做過的專案。

21天養成習慣有效嗎?vs成果挑戰法
要去追求的不是養成習慣這件事情,而是如何創造自己的成果,並持續挑戰成果。
真正的習慣養成計畫應該是,現在工作或人生中,,有一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想要,然後想要用這套時間管理系統去實踐它。
確實,讀到後面會本末倒置,明明前面就已經讀過養成習慣不是重點,達到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但還是被這個章節的標題給牽制。

隔離干擾能夠鍛鍊專注力嗎?vs長期專注力
如果我們把時間都花在想辦法隔離干擾,或許不是培養專注力最好的做法。
我們要讓這件事情有我所認同價值的成果,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把行動清單拆解到看起來像是立刻可以做。然後我們才能專心投入去做。
常常會有一直滑手機事情都還沒做的狀況,與其克制自己不要滑手機,不如想想為什麼遲遲無法起身去做該做的事,如果潛意識裡一直排斥這件事,就算沒得滑手機也會找其他事情做,究竟是行動清單沒有拆解好,還是這件事不值得去做。
就算我們可以短期專心,但真正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是長期的專注力。
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東一個目標、西一個目標,每個都做一點點,卻沒有長期投入去創造最大價值,我們要懂得如何進行目標整合,讓這些不同的努力串起來變成一個共同目標。

如何有時間完成重要的事vs時間黑洞測驗
很多時候,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有時間推進目標,可能我們連自己現實中可以完全掌握的空檔時間,都還沒充分利用。
一個禮拜是168個小時,扣掉每天工作、每天睡眠和家庭,還有51個小時,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你說難道上班不用通勤嗎?但是,通勤的時候就不能做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嗎?
這一套時間管理系統,就是要幫助你用一個可行的、人性化的方法,把你的時間聯合起來,把你的時間碎片聯合起來,讓他們幫助你去推進哪些有價值的目標。

如何休息與玩樂?vs有強度休閒
我們自己想要的休閒玩樂,可不可以當作一種目標來拆解呢?例如,你週末想要做一點有趣的料理,研究各種口味的義大利麵、深入研究如何煎出一塊好吃的牛排。為這些料理任務規劃子彈行動清單。並且在每一次料理結束之後,做一個覆盤,去調整自己的料理食譜,挑戰自己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加美味、更有特色。
如果我近期有一款非常想玩的遊戲,我是一個很愛玩遊戲的人,我就會把玩這一款遊戲的行動,放進三層待辦清單的自我實現層。

人生與工作如何平衡?vs人生專案化
要能夠讓自己感覺到人生與工作的平衡,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像工作一樣有價值、有成果、有強度的目標。

總結:整本書的內容偏人生的時間管理較多,工作的時間管理大概只有幾個章節,大概是第四、五章節,進攻行事曆、金字塔收集箱或三層待辦清單這類的章節可以適用在工作上,我原本的困擾是每天的計畫總會有沒辦法完成的部分,本書說進攻行事曆每天只要推進三到四件事就好,所以我現在沒辦法完成的部分減少了,目前正用這個方法進行中,先試試看每天只做3-4件事後面會不會塞車,而生活一團練的我,也試著將本書內容套用至生活上,把每件事情做成一個專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lentinamey 的頭像
    helentinamey

    隨手筆記

    helentinam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